中华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这历史长河中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传统习俗,每个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的习俗,而在不同的地区风俗习惯也存在着差异,端午节的时,南北方在习俗上也有所差异,像南方广东就有“贴午时符”而北方则有“佩戴五毒铜钱”的习俗。
五月五日午时贴“午时符”
古代端午时节,百姓为辟邪消灾,有贴午时符的习俗,午时符需使用黄纸条,上面用朱砂写上“五月五日午时书,官非口舌疾Bing蛇虫鼠蚁皆消除”等字样。
午饭后,家家将“午时符”贴于屋上,以示辟邪。
在大门上悬挂菖蒲、凤尾、艾叶等,并扎上一束蒜头,涂以朱砂避邪。
也有些人家还在门上贴上用黄纸写的小对联:“艾旗迎百福,蒲剑斩千邪。
”此俗在南宋时已广泛流传到各地。
吴自牧《梦粱录》:“士宦等家以生硃于午时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自舌尽消灭'之句。
”也有“以青罗作赤口白舌帖子,与艾人并悬门相,以为禳桧”(见周密《武林旧事》)。
端午画“王”驱避虫害
端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民间有传统习俗,在端午时使用雄黄酒涂抹小孩子的额头,如此可可驱避毒虫。
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
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
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等谓可却Bing延年。
”
端午节的由来
古代传统习俗的起源,大致都可归结于天地或祖先信仰,古老的传统节日大都形成于古人择吉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的活动。
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固本思源等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
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先秦时代端午节的节俗活动鲜见于中原文献记载,就现存文献没法直接考证其源流。
关于端午节的相关文字记载,“端午”二字,最早出现在晋代的《风土记》中,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
端午雨的含义 端午节下雨有什么说法
端午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每个传统节日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端午有许多传统习俗活动,如赛龙舟、食粽、洗草药水等驱邪去Bing的习俗,其实端午节在国外也有非常大的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外国人过起端午节。
端午无雨为大吉
端午若是大晴天则表示今年大吉,而若端午下雨择有不吉的象征,此种俗信在古代时即已存在。
端阳无雨是丰年。
端午日雨,鬼旺人灾。
五月五日哨,人曝药,岁无灾。
雨则鬼曝药,人多Bing。
此种俗信在宋代即已存在。
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提要录》云:“五月五日哨,人曝药,岁无灾。
雨则鬼曝药,人多Bing。
此闽中谚语。
”又许月卿《次韵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云:“临川人谓端午日雨,鬼旺人灾。
清赵怀玉诗自注亦引有“端阳无雨是丰年”的谚语。
洗草药水驱邪气
端午时整年中草木药性最强的时间,相传端午当天用草药洗澡可疗愈皮肤Bing、去邪气。
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有采草药煮草药水沐浴的习俗,端午草药的药性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Bing。
”关于洗草药水习俗的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末的《大戴礼记》中,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或草药,有香气,可煎水沐浴。
此俗至今尚存,且广泛流行。
在广东,儿童用苦草麦药或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煮水洗,少年、成年男子则到江河、海边冲凉,谓之洗龙舟水,洗去晦气,带来好运。
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草、菖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
打午时水净身除障
午时水又被称为“正阳水”,端午时整年当中阳气最旺的时刻,午时水,即是在端午日午时于井里打上来的水。
端午节"打午时水”是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的传统习俗。
古人把打上来的午时水视为大吉水,这天的午时阳气最盛,端午日午时驱邪最佳,具有辟邪、净身、除障的效果。
据说午时水用来泡茶酿酒特别香醇,生饮甚至具有治Bing的奇效。
有谚语道:“午时洗目,明到若乌鹙”,又说“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头像五行 乔一头像风水学 版权保护: 本文由 乔一头像风水学 原创
乔一老师个人微信号:522138292
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tuzhidaquan.com/txfsx/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