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是值得欢庆的节日,因为这是代表每年的开端月,这个月中许多家中老人会准备当地特色食物供亲戚使用,尤其是在正月里,鞭炮是传统的习俗之一,因为这代表了喜庆、相聚。
同时也代表了对家人的祝福,对未来日子的美好盼望。
正月初一的风俗
正月初一是我们新一年的开头,所以在这一天我们都会在早上开门的时候放爆竹,这个时候就意味着新一年红红火火。
在这个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因此在这天也有很多风俗习惯,每个风俗习惯都有着特殊的含义。
开门炮仗: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
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
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
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
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
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正月初一是拜年的第一天,带着浓厚的祝福去拜访亲友。
正月初一的禁忌
我们都知道在正月初一这一天,每一个地方都有很多不同的风俗习惯,但是也有一些忌讳的事情需要我们时刻注意。
大年初一忌打破碗、镜子等玻璃、陶瓷器物品,以防破财破运,若真不小心打破了补救方式就是用红纸包起来,先放置在神桌上,默念岁岁平安,吉祥话语,等待破五日再丢弃。
大年初一可以睡懒觉,可不要催人起床,这样会让对方整年都被人催促做事。
初一也尽量不要吃药,除非重Bing外,健康的人不适宜在这一天吃补药。
这些禁忌都是要多加注意的。
初一的童谣
新年到新年到,放鞭炮,噼噼啪啪真热闹。
耍龙灯,踩高跷,包饺子,蒸甜糕,奶奶笑得直揉眼,爷爷乐得胡子翘。
新年到,放鞭炮,还要把那新衣套。
串东门,逛西家,先拜年,后磕头,为的是领压岁钱。
吃饺子,看烟花,最后不忘把小辨抓。
正月初一是什么节日 新春岁旦过年好
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盛大的节日。
许多小朋友同学同事同学同事都期盼着在春节能够见到许久未见的亲人甚至远在外乡事业事业工作的父母,在这个节日中,小朋友同学同事同学同事也能收到来至各个亲戚的红包作为新年的祝福,因此在正月初一新年的第一天,许多人也会穿新衣来表示新年的到来。
正月初一即元朔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春节是我们最重要也是我们最期待的节日,因为春节的到来意味着我们又开始了新一年生活,所以我们都是怀着期待的。
正月初一,是农历年、月、日的开始,这一天是农历正月的头一天;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
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国最重要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拜年,放鞭炮,贴春联,给压岁钱。
隋代杜台卿在《玉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
”
正月初一即三元三朝
通常来说,我们大部分的人只知道正月初一就是我们开始拜年的时间,都不是很了解正月初一还有其他一些的别称。
正月一日是农历一年之元,一月之元,一日之元,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
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正月初一即春节
说到春节,我们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年包压岁钱,其实在春节期间会有很多不同的习俗,平时我们也可以多去了解一下关于春节的由来风俗。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
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
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头像五行 乔一头像风水学 版权保护: 本文由 乔一头像风水学 原创
乔一老师个人微信号:522138292
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tuzhidaquan.com/txsx/369.html
- 上一篇: 七月节是几月几日 看好时间记好节日
- 下一篇: 为什么二月二龙才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七宿星象